「點點人」張育嘉和他的駐村受洗禮
張育嘉屬於台灣八年級前段班,是學者稱之為早期「Y世代」1的年輕人,他們正處於一個「科技『起飛』的年頭,對新科技傾向接受,甚至成為跨越數種技術的專業佼佼者。MTV的大眾文化和電腦屏幕的數位影像,形塑著他們對世界圖像的視覺化方式。從這些角度來看張育嘉,他幾乎是這個世代的典型。自我、快樂、積極、靈活,為了活出一個「你休想輕易地操控我」2的機靈人生,他用勞力密集的筆觸奮力工作,把充滿手工感的繪畫工作當成一種有品味的生活方式。視覺藝術界甚少有人知道他其實同時是一位傑出的歌手、「Bike」樂團的主唱。當他身處於紛雜的工具世界,不論是樂器、還是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生產器械,總能亂中取序、悠然自得。
這樣的張育嘉其來有自。在他2009-2011年連續駐站台中鐵道「20號倉庫」的期間,是創作生涯發展和變化的關鍵期。從初起的「點點人」系列,總是要經由單點的累積和聚成去逐漸產出的人形體,浮現在沒有出處的空間脈絡中,不知從何處來、亦無法預知往何處去。「點」的聚合是時間的積蓄,無數次的點擊看似機械性的生冷,卻是精神歇斯底里、竭盡心力的低聲顫動。不論是發生於水墨紙本、或是轉化成網紋機械裝置,「點」如像素般存在,聚散滲透,成團、成塊;一旦成形,就如同獨立自主的身體,化作蛹生的個體或連續性的單體,如嬰兒、似小鬼,結合了宗教或神祕主義式的儀式性、形而上哲思和實存科技辯證下的揉合體。荊棘和蔓藤植物的圖樣,常與人形糾結纏繞,又與海洋生物、蔬果根莖代換變異,天生擅長說故事的張育嘉,畫出了數位版的山海經和螢光幕上的浮世繪。
要介紹張育嘉的學習歷程,與其說他是彰化師範大學的美術研究生和之後入伍的中華民國國軍身分,不如直接稱他畢業和退役於「20號倉庫」。在三年的進駐過程,從一位純繪畫的學院生,經由藝術村的多元人才網絡,他習得了各式媒介工具,不論是雕塑或互動機械裝置,如工匠般的手藝,幫助他具現了畫面中二次元幻覺的形體,由圖象轉為流動的視覺經驗。離開20號倉庫的張育嘉,如成長獨立的少年,2012年美國波士頓的駐村創作,使他從都會經驗的駐村和科技的冷調轉向鄉村與林木的溫度。此次入圍台南「新藝獎」全系列的「Woody Woody」作品,轉向寓言故事般的插圖,結合了人畜、感官與智識、科學與虛構的敘事。松木油彩的質感和書頁般的尺寸,形成書房神話的一部份。
我們總是用我們以為知道的方式在認識一位藝術家,經典藝術家的範式阻礙了我們重新認識新一代的藝術家,忽略了創作者是充滿創意和企圖突破既有範式的人。於是沒有人能真正地歸類藝術家,張育嘉不只是「Y世代」,他走著個人需要走的道路,也正在發展他獨特的個人法則。
註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Y世代
註2. 張育嘉2011年前後發展出的水墨機械裝置。